秋日后
(唐)王建
住处近山常足雨,闻晴晒曝旧芳茵。
立秋日后无多热,渐觉生衣不著身。
立秋·习俗
立秋是秋天的第1个节气,时间在公历8月7~9日之间,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:“一候凉风至;二候白露生;三候寒蝉鸣” 。
《管子》曰:“秋者阴气始下,故万物收”。立秋,意味着收获的季节到了,民间有祭祀土地神、庆祝丰收的习俗。立秋又称为“秋社节”,意思是普遍奉祀土地神。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为“社”,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,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,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,祈求或酬报土地神。
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。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,以防秋燥,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。
立秋·养生
立秋过后,雨水渐少,物候干燥,昼热夜凉,天气冷暖多变,人体一时难以适应,稍有不慎,极易旧病复发或引发疾病。因此,入秋后必须注意防病保健,只要多加防范,就能平稳度过“多事之秋”。
1.预防感冒,拒绝秋燥
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升温转向降温的转折期,此后湿气逐渐减弱,转向干热,“桑拿天”逐渐减少。但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,炎夏的余热未消,“秋老虎”甚至还可能虎视眈眈。这段时间昼夜温差也会逐渐增大,老年人及体弱者易受凉风,引发感冒、咳嗽、头痛等疾病。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慢阻肺)、心脑血管病、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,若不注意天气变化,防寒保暖,一旦受凉感冒,极易导致旧病复发。
2.谨防秋季腹泻
夏日酷暑难耐,大量进食冷饮、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,但易使肠胃抗病能力有所下降,若入秋后再大量进食瓜果,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,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,腹泻、下痢、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。此时,要严格把好“进口关”,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,尤其注意腹部保暖。
3.血压波动调整用药
炎炎夏日,不少高血压患者自测血压后看到血压下降,或担心降压药物有不良反应,常常会选择自行停药或减少药量。90%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,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,入秋后天气变凉,皮下组织血管收缩,周围血管阻力增大,血压变化明显,血管收缩直接影响血液供应,容易诱发心绞痛等有关心脑血管疾患。因此,老年高血压患者务必重视血压的监测和管理,遵医嘱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,并注意先兆症状,如发现突然眩晕、剧烈头痛、视物不清、肢体麻木等,应及时送医院治疗,以防发生意外。
立秋节气湿热交替,脾胃内虚,饮食不当可能会伤害到脾胃和肺。因此在秋季饮食以养肺为主,立秋节气应吃滋阴润燥的食物,可补充体内津液,起到滋润肺部的作用。立秋饮食的重要原则为“多酸少辛辣”。多吃味道酸的食物可以协助肝气上升,进而起到养肺作用。
大枣龙眼粥
大枣有很强的益中气、养气血、安心神的作用。秋季如感到身体虚乏,食用大枣可改善脾胃虚弱、乏力、失眠等症状。而龙眼肉具有补心安神、补养气血的功效。两者搭配食用,有助于人体气血恢复,女性及贫血者可适量食用。
原 料:大枣8g,龙眼肉30g,粳米120g。
做 法:1.将粳米放入盆中用清水淘洗干净。
2.把龙眼肉和大枣分别放入盆中用清水洗净,大枣去核。
3.将粳米、龙眼肉、大枣分别放入砂锅中,加适量清水。
4.将砂锅置于武火上烧沸,再用文火慢煮30分钟左右。
5.待米粒熟烂后用白糖调味即可。
山楂桂皮汤
山楂具有消肿散瘀、健胃行气、化浊降脂的功效。秋季食用有益于滋阴养阳。
桂皮有暖脾胃、散风寒、通血脉的功效,有助于增脾阳,化解体内的暑湿。二者合用有开胃、生津的功效,有助于增加体内的津液,适合秋季皮肤干燥、食欲低下的人群。
原 料:干山楂20g,桂皮12g。
做 法:1.用清水将山楂和桂皮冲洗干净。
2.将山楂放入砂锅中,倒入适量清水。
3.将砂锅置于武火上煮沸,下桂皮同煮,再度煮沸后用文火慢煮20分钟左右。
4.待山楂煮熟后用红糖调味即可。
点个【在看】每天收获养生知识↓↓↓